引言
在中国,主流价值观通常引导着人们按照一种固定的轨迹生活:上学、上班、结婚生子、养家糊口、颐养天年,还得帮孩子带孙子。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模式已经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中,被视为成功和幸福的标志。然而,幸福的定义是否真的如此单一?被指配的幸福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幸福?
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努力读书考好成绩,上好的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抚养孩子直至退休”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你我之中许多人也在为了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而努力。然而,这种模式真的适合每个人吗?又有许多人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直到年老体衰,发起一句感叹:“这辈子都白活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是一种束缚,而非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按部就班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学生自杀率急剧上升,已成为普遍现象,有的高级中学甚至设置了惊人的“5%-10%”的自杀指标。学生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按部就班生活方式带来的严重后果之一。
此外,许多年轻人虽然找到了工作,但却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成为了所谓的“负债打工族”。这些人即使工资全部收入仍不足以覆盖在大城市的房租、水电、吃穿用度等基本开销。他们自嘲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和无力改变。
通过数据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证明大城市打工者在某些情况下最后结余可能是负数的观点:[1]
1. 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的对比:北京和上海的生活成本居全国之首,虽然这两个城市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也相对较高,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可能会消耗掉大部分收入。
2. 人均存款与生活成本:北京人均存款超过20万元,上海超过17万元。然而,如果考虑房贷等大额支出,这些存款可能不足以支撑一年的生活费用。
3. 最低工资与消费水平:通过计算最低工资与平均消费水平的对比,展示了如果只赚最低工资,在大城市生活可能会非常困难。例如,如果只赚最低工资,上海打工人可能是最需要节衣缩食的。
4. 住房开支:北京和上海的住房平均开支每年大约1.5万元,月租1000-1500元可能需要与他人合租,这对于收入较低的打工者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开支。
5. 特殊情况下的财务压力:如果遇到突发状况,如失业或收入大幅减少,打工者的积蓄可能不足以支撑他们的生活,导致结余为负。
不仅如此,城市中的留守老人问题也日益严重。许多老人在完成了养育子女的责任后,长期无法见到自己的子女,还需要帮忙带孙子,压抑的情绪蔓延到孙辈,造成了代际间的情感隔阂和精神压力。这些具体示例表明,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并非总能带来幸福,反而可能导致诸多问题。
按部就班生活的终点也未必如人们所描绘的那般美好。近年来,中国互联网行业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就业市场的降温和技术工人面临更大的挑战。除了监管力度的加大,后疫情时代的高杠杆问题也加剧了市场的不景气。许多互联网公司对员工上网行为的监控愈发严格,通过硬件、软件和网络构成的闭环来维护公司的安全和效率,这使得员工的隐私被大幅度侵蚀,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许多互联网从业者,尤其是95后,选择离开这些大厂,原因有的是攒够钱,但更多的是由于公司侵犯人权,要求员工“承认”自己没有做过的侵犯公司利益的事情,从而实现无责解雇甚至倒追回工资。996工作制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是促使员工选择离职的一个重要因素。[2][3]
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给予的自由度和思维灵活度,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控制欲强的家庭往往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导致他们在成年后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这样的家庭悲剧案例屡见不鲜,孩子被迫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最终失去了自我,甚至酿成悲剧。例如:[4]
1. 李鑫的故事:2017年2月23日,16岁的大连女孩李鑫留下一封信后离家出走,直接原因是父亲频繁催促她做作业。她最终登上南下的列车,到达广州,打算找份工作。18天后,她的父亲李国连在广州找到了她。李国连表示,最大的遗憾是与女儿沟通太少。
2. 秦杰的经历:13岁的青海少年秦杰因为家人管得太严,第一次离家出走。他曾多次离家,最长一次离家一年。2012年高考后,他再次离家,此后没有再回家。
3. 蒋超的遭遇:安徽的蒋超因为童年时期父亲的长期打骂,形成了内向自卑的性格。15岁时,他离家出走,前往安徽铜陵,半年后被父亲找回。大三时,蒋超辍学,之后在多个城市工作,很少回家。
相反,那些能够继承父辈资源并发扬自己兴趣的孩子,通常能在自由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和家庭的共同进步。我们需要反思,是否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信任,让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和成长。
未来趋势与AI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变得不再必要。AI可以帮助人们在30天内速成一项技能,完成具体任务,释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意味着,我们不再需要按照过去那种按部就班的方式生活,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单一领域精通的人才已经饱和,而跨领域结合的人才仍有空缺。这种转变呼唤我们重新思考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职业路径,而是寻找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和自我实现的途径。
重新定义幸福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幸福。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幸福并不是一种被指配的状态,而是一种由自己定义和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去定义幸福,并在不能重来的人生中勇敢追寻。
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鼓励自己和他人去探索内心的真实需求,追求那些能够带来真正满足的目标,而不仅仅是遵循社会的期望和传统的轨迹。
结论
按部就班的生活并非唯一的选择,幸福需要由自己定义。学生自杀、自嘲型负债打工族、城市留守老人等具体示例,揭示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诸多弊端。原生家庭的束缚,未来AI的发展,都在呼唤我们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需要勇敢追寻自己的幸福,定义自己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不过第一步,就从给幸福一个良定义做起吧。
参考文献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8759533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99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