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随着改革开放红利日渐消退、经济发展逐渐减缓,人们的消费欲望不断下降;三年疫情让很多人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共克时艰后,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被泼了一盆冷水,人们存钱的欲望日趋增长。

但是,一波又一波的裁员潮下,各行各业工资也在不断缩水。那么,在「开源」日趋艰难的行业内卷现状下,也只剩下「节流」一条路可选。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1. 什么是“懒生活”?

「懒生活」,从字面看起来是「慵懒的生活」,实际上我更愿将它看作一种**小资的恬静、忙里偷闲的惬意**。可以在早起上班的路上听上一首歌、看一篇深度长文;也可以在周末享受「太阳晒屁股」的懒觉。它可以理解为低成本下的懒生活,也可以理解为低成本但是懒生活。同时,它并不意味着牺牲物质生活的当下享受,也不意味着生活质量的大幅降低。以下我会从大数据、消费者行为、供应链、经济循环的方面对「低成本懒生活」做出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2. 不要将理解委托他人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 这是因为当下的很多人都放弃了独立思考,而将思考和理解的权利委托于他人。而此时,多如牛毛的自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就会扰乱人的认知,最终一步步把思考和理解的权利交给他人、看更多的「娱乐至死」的短视频,这样的即时满足会让人逐渐沉溺其中,而其中夹杂的观念、软硬广告,就成了媒体变现的渠道。同时,跟随链接购买到的商品,价格必定不是最优惠的。

用通俗的话来讲,短视频、小游戏的满足感是高频率、少量的多巴胺(一种导致人快乐的激素)的分泌,同时会快速地触发人大脑的奖励机制。但长此以往会导致人们习惯并沉溺于这种高频率满足,不愿走出舒适圈。另一方面,完成一项任务、进行一次旅行,这是很复杂的一些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多个简单的任务,每花上几十分钟、几小时乃至几天完成一项小任务的时候,我们都会收获一次满足感;完成整个任务、达成目标时,会收获大量的满足感。同时,完成任务的步骤也成为了我们宝贵经验的一部分。而经验,就是对世界的理解。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习惯于「即时满足」的、对抗与自己不同观点的人已经关掉了页面。那接下来我们讲述一下「大数据」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如何控制着人们的认知。

现如今的大数据,都结合着一个「用户行为模型」。我们不需要理解该模型的运作方式,这种类型的科普文章和视频在互联网上数不胜数,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搜索去阅读。这里只在浅层描述一下:

当你打开一个页面、甚至用某些触屏键盘软件输入一些内容,你的这一次访问就会被记录。一方面为了「优化你的体验」,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大数据分析。他们会将你的访问带着手机的IMEI(一种唯一标识码)电脑的MAC(物理地址,唯一标识)递交到广告API,而你即将打开的小说、短视频、购物软件,则会向API服务商购买这类API服务,并识别你的唯一标识符进行定向推送。而你多次访问的、停留时间长的页面,则会被记录到用户行为模型,方便各厂商的下一次定向推送。这也是为什么在BiliBili评论区甚至本地备忘录发表“我好喜欢小猫”,下一刻打开淘宝则会发现推送了一部分“宠物猫”相关商品的原因。

3. 为什么卖家价格总有更低的?

相信大家都有这个经历:打开某个购物软件(例如拼多多)并搜索某个条目,刷的商品越多,则会看到价格越低的商品夹杂在其中;而也有许许多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商品条目。而买到手则会发现,一开始刷到的高价商品和后来的低价商品甚至连厂家都一模一样,质量上更是几乎没有区别。那么,为什么商家能以如此低的价格拿到货呢?

你可能会回答:因为他们是从工厂进货。答案确实没错,但要实现「低成本」的生活,了解该现象存在的原因也很重要。

一个商品的价格和它的价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定义。价值包含原材料的成本、生产它的每一环的人力成本、加工设备的成本、运输的成本、店面仓库租金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它的价值。而价格则还需要加入金融资产这一考量。比如铁矿炼钢的成本,远低于购买钢材的价格,这是因为金融市场的操作;再比如买一个房子或车子,你获得的是房屋的居住权和产权证明,你并不真正拥有它的一砖一瓦,但与此同时购买房子的资金又会重新流入市场,其中自然包括金融市场。这也是大家熟知的杠杆。当生产商品的每一个环节都被加入了杠杆,那商品的价格自然会基于价值水涨船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商品的品牌价值也包含在价值当中,但不包含在成本中。品牌反映了消费者的信任,也是过往商品的质量证明。这也是大牌商品昂贵的原因。

卖家价格更低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他们大批量地购入商品,帮助工厂和分销商节约了宣传和广告成本(参考上文提到的广告API),因此工厂和分销商也愿意给他们较低的价格。而在二手市场中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其中最大的成本是运输和仓储,商品本身是很多企业和个人用完淘汰的,价值并不高。而大批量购入则帮助他们节约了运输和仓储的成本,也降低了一对一客服的精力。这也是大批量购入价格可以压到很低的原因。

4. 个人如何实现低成本?

这里要提出一个观点:羊毛出在羊身上、**帮卖家省钱也是帮自己省钱**。上文讲述的成本,其中品牌价值可以压缩、快消品可以通过大批量购入压缩运输成本和宣发客服成本、减少加工环节可以减少人工和金融杠杆在其中的参与。接下来让我们叙述一下具体方式:

品牌价值的压缩,相信大家一定见过工厂直营这类词语吧。但这种「直营」的真实性不但有待商榷,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毕竟苹果代工厂是工厂,华强北代工厂同样也是工厂。那么,如何挑选出质量有保障的低成本商品呢?

有一种商家,他们不注重宣传、不贴牌,但他们有自己的HomeLab实验室帮助卖家测量产品的各项性能,同时在一些小圈子里进行小规模零成本(忽略时间成本)的宣传,在这里称之为「个人卖家」。这和下文将要提到的「拼车车主」十分类似。

个人卖家首先会从各大工厂和经销商里挑选低价的货源并购买样品;随后使用专业仪器测量具体的技术参数,例如充电头的电压、协议、纹波,日用品的某些有害化学组分,电子设备的拆解分析和软件测评,食品的试吃和检验…… 他们的确会加收一部分价格,但并不高昂,且帮助我们节约了选购时的时间精力,同时也规避了质量问题导致的可能风险。

大批量购入的压价 是人尽皆知的方案了。但除快消品以外,个人由于「用不完」而无法实现这种行为。因此某些时候会产生「拼车」这一自发性的行为,即有较大需求的「拼车车主」在小圈子里找寻有相同需求的人、统计人数、组建群聊约定「发车」期限、并同时与供应商谈价格。在发车期限抵近时,当需求数量高于供应商批发数量,「拼车车主」会从供应商手中以较低的价格拿到货,并重新包装、在「发车」后通过快递寄出。此时价格同比商家进价的增长幅度是多出来的一次快递费,对于二手商品,由于批量购入替卖家节约了仓储和客服成本,则可以做到压价更低。

减少加工环节 也是一种方案。但始终铭记两点:

  • 我们的目标不是为了折腾而折腾,而是为了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目标而折腾。

  • 非个人爱好或职业发展方向,多余的技能很可能一生都用不上。因此自己的学习成本和工时成本也要计算。

明确这两点后,实现减少加工环节的方式则显得很明确:DIY。

比如你需要添置一台计算机,找热爱DIY的玩家推荐一份配置单会比线下电脑城的配置单性价比高得多,且还会贴心地推荐低价货源、避坑点,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

再进一步,如果你精通个人DIY,则会了解到「企业级电子垃圾」比「消费级电子产品」量大管饱 这一特点。因此「上车」(即上文提到的参与拼车)购买二手企业级硬件会实惠很多。

而假如你是一名电子工程师,你会了解到很多故障配件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电容电阻烧毁导致的,维修起来成本极低,甚至对于一些个人需求还可以自行定制电路板实现,这比现有企业级方案价格低廉得多。

但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你不是电子工程师、也不是资深DIY爱好者、甚至对计算机硬件一窍不通,那么从头学习复杂的知识的时间成本则可能长达数月甚至一年。而在这么久的时间内,你能创造的财富和积累的经验,也变相的拓展了未来在某一领域的可能性及期望收益。当然也可以使用极端的比较:目前最高配置的个人计算机价格绝对不超过20,000元人民币(不计算光效和品牌徽标)。而学习DIY需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最终节省1,000元都算很多了。而按照最低工资计算,20时薪、每天2小时,25天就能赚到1,000元,算上休息日正好是一个月。因此,为了节省时间而付出金钱,我认为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

同样的,「懒生活」这个概念也正是代表着“花钱买时间、用买到的时间享受生活“。

5. 低成本懒生活的构想

人的需求无非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我对「低成本懒生活」中的基本要求为:衣着保暖得体、饮食健康美味、住所温馨自由、出行随心快捷、吃喝洒脱自在、玩乐尽兴而归。

在此要求上,我将「需求」分为以下几类:

  • 一次需求:指一生只有几次的需求,例如房子、车子的购置

  • 低频需求:指可重复使用的物品的不定期更换,例如电脑、手机、家具的维修更换

  • 高频需求:指一次性用品的需求,例如食品、药品、日用品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这几种需求进行描述:

衣着其中部分属于低频需求、部分属于高频需求。外套这种低频需求,我们可以选择网购、二手平台等方式,二手衣物经过洗涤后并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实在有心理压力,一些网购店铺也比线下门店便宜至少50%。而内衣裤这种高频需求则并不适合购买二手,因此可以选择去「1688」这一平台进行批发,并定期更换。此时应当注意选择织物本身的颜色(例如棉布的白色),以防劣质产品掉色,影响健康。

饮食这一高频需求、甚至可以说是日常需求,这里特指在家吃饭。很多当代年轻人的厨艺其实并不好,因此选择点外卖来填饱肚子。但很现实的一件事情是:很多外卖都应用了预制菜(又名料理包)。除了某些热爱烹饪、对食品有较高要求的人以外,我们可以选择自行购置料理包。订购方式首次可以选择在电商平台,后期向工厂直接订购更划算。此处应当注意,优先选择冷链运输的冷冻料理包,这类产品中不会添加大量的防腐剂影响口感,更不会产生过量的亚硝酸盐危害健康。

住所,即住房,要仔细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需求必须购置。多年来的大基建让城市公共服务变得十分成熟,租房也成为了不错的选择。而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未来价格必然会持续下降。习近平主席曾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此购买房产也不具备金融层面的意义。所以,在购置前仔细思考自己是否是为了「充门面」、「脸上有光」这一目的购置。同样我个人不提倡也不反对购置婚房,因为它意味着稳定的个人空间的获得,但绝不是婚姻的必需品和附属物。

出行,我愿将其分为近程、中程、远程三种类型。近程对我来说指3km以内,这段路程可以选择步行,有益健康;中程对我来说是3-10km,这段路程选择公交更廉价方便,同时如果时间紧急也可选择出租车网约车一类;远程对我来说则是10-100km,这段路程乘坐公交会浪费大量时间,因此建议选择地铁(此处指城市轨道交通)、市郊铁路(仅在超大型都市和卫星城间拥有)、城铁(即城际铁路),方案据路线而定,除珠三角城市群外,成本上地铁>市郊铁路>城铁。

吃喝,这里特指出门外餐,选择则更偏向个人喜好。此时不应过度考量价格,因为它的性价比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在家吃饭。我们出门吃饭更应当享受它的氛围感和体验感,此时应当综合考量餐品质量和店面装潢。同时,由于低价餐厅的饮品和甜品质量一言难尽,建议路上预定饮品、餐前外带到餐厅、餐后去甜品店外带/堂食(可选)。此时大数据的点评软件和攻略软件给优先推送的餐厅普遍不会太差。如果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可以选择降低频次而不是降低价格牺牲单次消费体验。

玩乐,这里分为两种:城市内游玩及长途旅行。

城市内游玩的选择通常为电影院、游戏厅、公园等,考量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建议选择就近的场所,但同时如果有外餐需求,由于大型商场的地缘优势会将诸多餐饮店集中在周围,因此可以结合商场位置考量。

而省际的长途旅行,交通工具则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假如喜欢沿途风景,则选择购置车辆自驾游更适合;而如果喜欢体验某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则可以在个人网上交际圈内联系当地人,并和其中交往较深的朋友协商是否可以「蹭住」。同时和其他朋友联系外出游玩,走进当地人的生活。这里我十分不建议去各个网红景点打卡的「行军式旅行」,它除了一堆照片以外什么也带不给你。

最后再讲一些批发和二手市场交易要注意的点:

  • 优先上网自己搜索该型号的文档,不要一个劲问卖家——卖家的耐心比你想的要差很多:你是小批量,他们大批量的单子比回复你赚的更多,同时有合同也有保障。

  • 询问要围绕实际价格和产品与描述的一致性,这被称为「小刀」。

  • 一直询问“弱智问题”或者大幅砍价只会导致卖家拉黑你或者坐地起价。

总结

作为一名旅行者、电子爱好者,我对「低成本,懒生活」的核心思想的理解是:

  • 没有需求不要创造需求,我们不是为了折腾而折腾

  • 时间可以换来金钱,但金钱不能买来时间

「开源节流」只是暂时的艰难,我们要向前看,为严冬后的春天而准备萌发、生长。